附件1: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手册》编撰出版说明
一、编撰出版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文件精神,突出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大力宣扬中医药文化,辨别清理各类虚假中医药信息,为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展示其临床特效绝技及风采,传承中医临床特色诊疗技法和适宜技术,发掘相关产品,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药工作者提供参考,特编撰本《手册》。
二、《手册》主要内容:
1.政策篇:汇编近年来国务院及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实施,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有关规划文件。
2.技术篇:介绍中医特色诊疗方法及适应症,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正骨、整脊、理筋、电疗、贴敷、膏方、中药外治等特色诊疗技术。
3.展示篇:介绍部分中医科研院所、中医馆、中药生产企业、特色治疗器械、养生保健、中医培训等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的内容和典型案例。 4.信息篇:发布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正骨、整脊、理筋、电疗、贴敷、膏方、中药外治等特色诊疗技术持有人及相关服务机构的简介和联系方式。
三、编制规格: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手册》印刷版为国际大16开(210mm×285mm),图文并茂形式出版。彩版采用128克铜版纸,内页采用70克铜版纸。
四、入编条件:
1.凡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受过当地政府或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表彰、嘉奖及其它对人类健康事业有突出贡献者均可参选入编。
2.在传统(民族)医学文化领域传承创新研究发明,有一技之长、享誉一方的当地名医,尤其是民间特效疗法传承人,民族医药传承研发人可优先入选。
3.凡在医疗卫生、养生保健、民间传统(特色)疗法等相关领域有继承创新、发明创造、科研成果者。
4.医疗卫生保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五、申报范围: 1.中医医药机构(医院、诊所、科研院所、医疗保健产品生产企业等);
2.掌握民族医药技术,身怀绝技或确有专长的中医药传承人;
3.掌握祖传秘方、验方,有医疗成果、专利技术治疗疑难病的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
4.成熟独到,有一定创新的中医药相关技术产品(易于临床推广使用的中医外治技法或产品)。
六、入编步骤: 凡拟申请入编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均需填写《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手册》入编申请表,并加盖所在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公章后寄至编辑部。届时,我们将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入编的项目进行两轮评审(初评或复审)。初评以形式审查(资格审核)为重点;复审以特色诊疗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重点。复审合格者可作为入选《手册》的备选项目,经终审后方可正式入选。入选项目将发放入选通知书和相关荣誉证书。
七、编委会专家顾问团:
首席顾问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 任 黄正明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 教授 解放军原北京军医学院首席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药学部专家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顾问团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李晓辉
全军军事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炎免疫药理学会主任 国家SFDA新药审评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高永良 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毒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教授
赵宗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医学博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学术经验继承工程导师 博士生导师
李佃贵
第三届国医大师 原河北省中医医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海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军队新药审评专家 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博士生导师
杨新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药理研究室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庆山
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宋天彬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吴中朝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中央保健局专家 博士生导师
高益民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全国四大名医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邓列华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评审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病学教研室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无阴
河南省骨科医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积胜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事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 天津特医中医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临床药理学博士后 博士生导师
八、注意事项:
每个项目负责人需提供2寸免冠彩色照片2张,1-2张彩色工作照。并撰写1000-1500字的项目及个人简介,提供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1篇。
九、联系方式: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推广手册》编辑部
联系人:王老师 手机:13311261855
电子邮箱: tiwen610@126.com 电话:010-52592251转6012
申请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