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医大师
中文名:杨春波
出生日期:1934年1月18日
毕业院校: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
社会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4年9月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2017年12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顾问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国家药品评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顾问
全国中医脾胃病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委员会常务委员
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常务编委
《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
福建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福建省药品评审委员会中药分委员会主任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委员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术研究会主任委员
《福建医学》编委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总顾问
《中医药通报》学术顾问
福建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中医药》编委
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
主要简介
1934年1月18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 ,汉族,民革党员,中医脾胃研究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医大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学术论著
据2023年4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杨春波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网站显示,杨春波已发表论文116篇,主要参编著作23部,其代表专著有《现代中医消化病学》《杨春波论医集》《脾胃学说与临床》等。
科研综述
杨春波对脾胃学说、温病学有研究,擅用“脾胃湿热”理论治疗各病,尤精于胃肠病的辨治。1955年,杨春波开始从事卫生防治、中医临床工作;1958年,跟随福建李健颐、吴云山参与癌肿、乙脑的治疗研究,后主持了鹧鸪菜驱蛔虫的临床研究;1973年,进行“乙脑”的治疗研究,提出以“疫性暑温”为名,分急性期:热盛型、毒陷型;恢复期:气阴耗伤等四型辨治;另作了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对温病的分类和高热、昏谵、厥脱的治疗,提出了见解,总结了治疗暑温高热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医科从事杂病的诊治;在内科,先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后立题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对其证的表现、证型分类及其生物学基础和舌象意义进行了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气虚(脾肾)湿热(气滞血瘀)和阴虚(胃肾)燥热(血瘀气滞)两型;还参与“温中、理气、清化止痛口服液治疗急性胃病”的临床协作研究等;此后转入对中医脾胃的研究;后根据福建气候特点和临床实际,开展了“中医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应疾病”的研究,以症候调查和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为重点组织了协作。
杨春波另创制有胃炎一号、二号口服液,春波益肾潜阳胶囊、口服液、清化饮、仙叶合剂和清化灭幽胶囊等药。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如有错误联系改正